第十五届上海结直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及进展大会暨第七届直肠肿瘤外科技术与综合治疗高峰论坛在上海隆重召开。本次大会集结了国内外结直肠癌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聚焦结直肠癌个体化精准治疗、局部进展与肝转移的综合疗法新进展。在本次大会上,《肿瘤瞭望消化时讯》有幸邀请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刘骞教授,就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的最新研究、如何在确保肿瘤根治的同时保护器官功能及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度解读。刘骞教授详细阐述了康复治疗在直肠癌管理中的重要性,并强调了科普宣教在肠癌预防中的关键作用。现将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第十五届上海结直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及进展大会暨第七届直肠肿瘤外科技术与综合治疗高峰论坛在上海隆重召开。本次大会集结了国内外结直肠癌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聚焦结直肠癌个体化精准治疗、局部进展与肝转移的综合疗法新进展。在本次大会上,《肿瘤瞭望消化时讯》有幸邀请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刘骞教授,就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的最新研究、如何在确保肿瘤根治的同时保护器官功能及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度解读。刘骞教授详细阐述了康复治疗在直肠癌管理中的重要性,并强调了科普宣教在肠癌预防中的关键作用。现将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您在大会上分享了关于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的研究进展。能否请您详细介绍一下目前对于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的认识和评估方法?
刘骞教授:众所周知,中国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特征凸显出直肠癌的高发性,其中中低位直肠癌占据主导地位。这类肿瘤主要位于直肠中下段,从解剖学与病理学角度分析,它们具有向侧方淋巴结转移的倾向,这一点已被临床实践所验证。在中下段直肠癌中,侧方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约为8%~10%,是导致局部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超过55%的局部复发病例涉及侧方淋巴结。这导致常规手术及治疗在应对侧方淋巴结转移时面临挑战,因为现行标准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主要集中在直肠和周围的系膜组织,未涵盖侧方淋巴结的切除。
针对这类患者,我们采取了特别的关注策略,首要任务是术前通过影像学手段监测侧方淋巴结转移情况。一旦发现转移迹象,即建议患者先行新辅助治疗,结合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疗法等多种手段,旨在缩小肿瘤、降低淋巴结转移级别,并尽可能的消除侧方转移灶。值得庆幸的是,部分患者经此治疗后,侧方淋巴结转移明显减小,使得后续TME手术在原有范围内完成。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治疗效果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即便接受了术前治疗,侧方转移仍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对此,在进行手术时需扩大切除范围,彻底清扫残留的转移淋巴结,以降低术后局部复发风险,并确保根治性切除的标准得以达成,这就包括必要的侧方淋巴结清扫。
简而言之,目前针对直肠癌侧方转移的推荐治疗模式是术前新辅助治疗联合手术切除,确保侧方转移获得充分治疗,减少术后侧方复发的可能性。这种综合治疗方法体现了我们对每位患者病情的精准管理和个性化治疗策略的重视。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如何在实现肿瘤根治的同时,保全患者器官功能和提升术后生活质量?
刘骞教授:在直肠癌的治疗过程中,我们越来越重视功能保护和器官保留。最终目标是在治愈肿瘤的同时,尽可能地让患者接近正常人的生活质量。此前,我已经回答了关于中国直肠癌发病率的问题,特别是中低位直肠癌,这个类型在直肠癌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面对直肠癌,许多患者不得不在保命还是保肛之间做出艰难选择。
在过去,许多患者不得不接受根治性手术,形成永久性的造口,这对他们的生活质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随着放疗技术的精准化发展、化疗药物和靶向治疗药物的不断创新,特别是新辅助治疗(包括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取得了巨大突破,我们现在能够为患者提供更为理想的治疗方案,许多患者的肿瘤实现了完全退缩,使得在治愈肿瘤的同时得以保留肛门功能。
对于那些肿瘤没有完全退缩但显著降期缩小的患者,我们的手术策略能够实现既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又切除肿瘤的目标,实现了“鱼和熊掌兼得”的理想效果。尽管如此,仍有部分患者即使经过术前积极治疗,仍未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这将是未来我们努力的重点。我们期待随着药物和放疗技术的进一步进展,能够让更多患者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实现保留肛门。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康复治疗在直肠癌治疗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刘骞教授:康复治疗在肿瘤管理,尤其是结肠肿瘤领域,涵盖了从治疗前的细致评估至治疗后的全面恢复。这一过程始于对患者全身状况的详尽分析,包括心肺功能、血栓风险评估、营养状况等,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蓝图。若评估显示患者无法承受原定治疗,需调整策略,寻求替代方案,并针对性地解决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例如通过营养干预增强体质或进行心肺功能训练,此阶段称为预康复。
在治疗的整个阶段,特别是围手术期,如何让患者尽快恢复饮食与日常功能尤为关键。针对结肠癌术后患者,需通过专业指导和定制化功能锻炼促进排尿与排便等生理功能的逐步恢复。心理健康的治疗是康复不可或缺的部分,鉴于患者常伴随焦虑、情绪低落,这些心理状态若不得当处理,将反作用于治疗成效。因此,推动心理治疗的专业化、规范化进程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多数医疗机构尚未设立专项心理支持团队的情况下,临床医生承担起兼职心理咨询的角色。
此外,针对低位直肠癌患者中行造口手术群体的造口管理,是康复治疗的另一挑战,直接关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康复治疗的广度不仅限于此,还包括中医调理、药物辅助等多种手段,科普宣教也是其重要组成,既是预防教育的延伸,亦是对康复策略的补充。科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能显著提升公众对肠癌预防的认知,减少病例发生。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请您再深入谈谈科普宣教在结肠癌预防中的重要性,有哪些措施可以提高公众的防治意识呢?
刘骞教授:最后,我要特别强调科普宣教在直肠癌预防和早期发现中的关键作用。我国每年新增约60万例肠癌病例,这一数字还在显著上升。我认为,造成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公众没有接受到正确的科普教育,导致许多人错过了在合适的时机进行肠癌筛查和常规检查的机会。国外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证明,通过有效的预防和筛查,可以显著减少肠癌的发生。
通过及时的干预,95%的肠癌是可以被预防的。这一理论转化为现实的关键在于有效的科普宣教。通过普及直肠癌的早期症状、筛查方法和预防知识,我们能够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促使更多人主动参与到定期体检和肠癌筛查中来。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95%的肠癌患者都能避免患病,这将为全球肠癌防治带来多么巨大的影响!这不仅能显著减少新发病例,还能大幅降低社会和经济负担。因此,科普宣教在肠癌防治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因此,专业医生在科普教育中肩负重任,他们需要积极纠正公众的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以帮助人们远离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不仅可以显著提高治愈率和生存质量,还能减轻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医疗经济负担。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和推动科普宣教的广泛开展,使更多人了解和重视肠癌的预防与筛查,从而真正实现“预防为主”的健康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