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8-11日,第28届欧洲血液学年会(EHA)于德国法兰克福隆重召开。本次EHA大会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于谦教授团队报告了一项关于宏基因组NGS检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血流感染的研究(abstract S293),为了深入了解该研究,《肿瘤瞭望》特别采访了孙于谦教授,孙教授介绍了上述研究的主要结果以及临床意义。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2023年6月8-11日,第28届欧洲血液学年会(EHA)于德国法兰克福隆重召开。本次EHA大会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于谦教授团队报告了一项关于宏基因组NGS检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血流感染的研究(abstract S293),为了深入了解该研究,《肿瘤瞭望》特别采访了孙于谦教授,孙教授介绍了上述研究的主要结果以及临床意义。
01
血液肿瘤感染的诊断
孙于谦教授:传统的感染检测方法包括微生物培养和直接镜检,以及血清学方法检测抗原、抗体和核酸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较新的检测方法如影像学方法进行检测。总体而言,传统方法准确度较高,但用时较长,敏感度较低,对于一些严重血液系统疾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感染比较危重,需要在较短时间内明确诊断指导治疗的情况下,传统检测方法常常无法及时准确地提供相关信息。
02
宏基因组NGS检测感染致病原的优势
孙于谦教授:众所周知,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是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最常见的表现,死亡率非常高,寻找致病原是整个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后续治疗选择,对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方法中最经典的血培养检测,阳性率只有20%~30%,尽管它是诊断金标准,但由于阳性率太低,往往不能为临床提供及时的病原学结果,导致治疗滞后或不准确。
宏基因组NGS测序具有病原覆盖广、无偏差的优点,而且耗时短,这是我们探索将这种方法用于临床检测的主要原因。而且我们在传统方法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不仅检测血浆游离DNA,同时也检测一些血细胞病原,这对于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血流感染具有更好的诊断意义和价值。
03
宏基因组NGS检测感染致病原的未来
孙于谦教授:我们在EHA会议上报告的这项研究是一项全国多中心研究,入组300例患者,结果显示宏基因组NGS检测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都非常高,接近95%,获取结果时间也显著快于血培养,使得50%患者的诊疗方案得以优化。这项研究提示NGS检测病原学方法,在未来有可能成为一线诊断手段,以优化血液感染患者的诊疗方案。
孙于谦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第十一届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造血干细胞应用学组委员兼秘书
第十届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总干事
北京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移植感染专业组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欧洲骨髓移植协作组(EBMT)高级访问学者
欧洲骨髓移植协作组(EBMT)全球青年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