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第八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暨第三届中国肿瘤医师大会”于7月2~6日在北京顺利召开,会议期间,《肿瘤瞭望》有幸采访到大会执行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石远凯教授介绍肿瘤内科治疗进展。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大会盛况
石教授介绍,本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回顾了肿瘤领域的最新进展和临床遇到的问题,并指出了肿瘤治疗未来的发展方向。大会纳入了470多篇论文,30多篇作为大会的口头交流论文,100多篇作为大会的壁报交流,总计200多篇被选作大会学术交流。这是大会的一大亮点,基本上反映了一年来中国在肿瘤内科和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研究现状,对于了解我国相关领域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本届大会的主题是“遵循诊疗规范、鼓励临床试验”。诊疗规范为临床工作提供了依据,是临床工作者必须遵循的。无论是肿瘤的综合治疗还是内科治疗,国际上和国内都制定了相关的诊疗规范,临床医生只有遵循这些规范才可能有效地实施临床路径。临床试验不仅是提高临床研究水平有效方式,也是解决临床中疑难问题的重要途径。临床诊疗规范、临床指南以及专家共识所遵循的循证依据,都是源自临床试验结果。所以我们要不断鼓励临床试验去探索、去解决临床中的问题,进而指导临床工作。
肿瘤治疗耐药问题
化疗和靶向治疗都会出现耐药问题,如果耐药问题解决了,肿瘤的治疗效果将会有很大的提高,从某种程度上说,对于肿瘤晚期患者而言,肿瘤就成为了一种可以治愈的疾病。但是,目前针对肿瘤晚期患者的治疗,虽然部分患者治疗过程中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都会存在耐药问题。耐药机制很复杂,化疗和靶向治疗的耐药机制都不同,就靶向治疗而言,耐药机制也是多种多样的。临床中,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耐药机制,采取相应的策略来解决。即使解决了一个药物的一种耐药问题,但还是会出现新的耐药问题。所以不断探索和解决耐药问题,将是肿瘤药物治疗的永恒主题。
克唑替尼治疗NSCLC
石教授指出,克唑替尼是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的强效抑制剂,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中有一些研究结果,包括一线治疗以后的二三线治疗研究,一线治疗研究在今年的ASCO年会上也有汇报。目前对于NSCLC患者的治疗,ALK阳性且未使用过克唑替尼的患者,在一线治疗以及之后的治疗中均可以使用克唑替尼。对于克唑替尼治疗的时间,现在没有明确的限制,也没有其辅助治疗的研究结果。目前,克唑替尼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针对的都是晚期且ALK阳性的患者。
长效G-CSF应用于化疗
长效G-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克服了传统的G-CSF给药模式(1次/天),采取每周期化疗给予一次药物注射的模式。其经过聚乙二醇修饰之后,体内的半衰期延长,进而达到持续升白的效果,对于粒细胞减少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是非常显著的。石远凯教授牵头的比较长效G-CSF和短效G-CSF在化疗后预防性升白效果的临床试验中,采用了3周方案,化疗结束48~72小时之后给予PEG化的G-CSF是可以保证在化疗中每周期只使用一次长效G-CSF。
长效G-CSF在双周方案中也是可以的使用,第一天的化疗结束之后,休息48h,再给予PEG化的G-CSF,14天给药一次也是可以的。但是单周方案是不行的,因为PEG化的G-CSF半衰期相对比较长,作用时间可以持续到10~14天,所以单周方案如果要做的话,不能用这个长效G-CSF。